古井貢酒精勾兌低端產品 食品“勾兌門”緣何連番上演
近日,古井貢酒承認其部分低端產品為食用酒精勾兌而成,這則消息引起了不小的波瀾。
事情源于古井貢酒在其2012年半年報中披露,從安徽瑞福祥食品有限公司以市場價格采購酒精4551.49萬元,這項數據將古井貢酒的部分酒品是由酒精勾兌而成的事實“大白于天下”。
實際上,查閱古井貢酒近年來的年報可以發現,從2009年起,古井貢酒就開始采購食用酒精,且每年的采購金額不斷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以來,食品行業特別是發酵食品領域的“勾兌”事件層出不窮。從勾兌醋、勾兌醬油到勾兌骨頭湯、勾兌豆漿、勾兌白酒……“勾兌門”囊括了調味品和飲料等“舌尖上”的美味。
業內人士坦言,勾兌在飲料和調料行業內早已“人盡皆知”,被蒙在鼓里的只是普通消費者。
的確,這些“勾兌門”至今并未釀成真正的食品安全事故,它拷問的卻是食品企業的誠信和消費者的知情權。
勾兌既然是被允許的,為何企業要遮遮掩掩?“現在消費者對勾兌的認知還比較少,企業要是直接說產品是勾兌的,就會掉價。”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籍保平表示。
業內人士指出,促使企業頻頻使用“勾兌術”的原因除了產能不足外,更關鍵的是企業想壓縮生產成本。無論是醋、醬油還是白酒,和傳統的釀造工藝相比,用勾兌調制的方法,時間和資金成本都會大大降低。
業內人士指出,從相關標準看,“勾兌”沒有違規。對于“勾兌”的做法,消費者首先不滿的是企業“遮掩”甚至“過度宣傳”的行為。
從已經發生的這些“勾兌”事件可以看出,相關企業似乎形成了一致默契,即對勾兌“用而不宣”。而一旦爆出勾兌事實,企業又堂而皇之地拿行業標準說事兒。
網友“李睿-野笛無腔”表示,當“勾兌門”引爆后,一句“符合國標”“行規如此”,已經無法贏回消費者的心。
“‘勾兌’本是中性詞,在消費者心目中卻變了味。這一方面和企業因諸多顧忌而沒有正面宣傳有關;另一方面,我國的相關標準比較粗糙,沒有強制要求企業在外包裝上披露產品工藝明細。”白酒專家肖竹青建議,勾兌不是不能說的秘密,企業應加強正面宣傳,讓消費者理解不同檔次產品的生產工藝,從而客觀地做出消費選擇。(王淑娟 何欣榮)
[來源] 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