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操人视频/日韩亚洲欧美一区二区/粉嫩av噜噜噜噜一区二区/偷拍自拍亚洲欧美 - 韩国日本在线视频

250916
國際酒文化
正文

西方紅酒文化中的婚俗與繼承制度

2012年3月1日

  關注和探索葡萄酒背后的經濟與政治制度、風俗文化等知識是個很有意思也很有意義的事。從中我們才能全面地深刻地認識在一些傳統產葡萄酒的國家和地區,為什么葡萄酒成為國計民生的支柱產業,為什么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長盛而不衰,為什么至今仍有其生命力,至于葡萄栽培的改良,釀酒技術的改進,品酒禮儀的考究典雅,應該都是以經濟與政治制度的保護保障,及其風俗文化的促進為幕后推動力的。這就是“棋在局外”的意思吧。

  在所有的社會經濟與政治制度中,財產制度是最根本的制度,是社會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的基礎性制度。在農耕社會乃至資本主義社會,土地流轉繼承制度又是財產制度中的核心制度。聯系到我們關注的葡萄酒產業,為保護它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它的螺旋式向上發展,必須有一種保證葡萄園歸屬穩定的政治制度和風俗習慣使其不應經常性地受到變革與變更的沖擊,影響葡萄品種的改良,風土條件的穩定,釀造技術的適應自然等等。我們翻閱具有代表性的產酒國資料,比如法國,從這些歷史名葡萄園的幾百年發展軌跡中,尋找有關土地流轉繼承的蛛絲馬跡,真像是胡適先生的那句名言“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還真能搜得一些線索。

  從法國酒莊的傳承看到十七世紀前后的婚俗中財產繼承現象,這也是個很有趣的問題。十七世紀前后,葡萄園和葡萄酒釀造已成為法國農業經濟中的主要行業,是社會財富的主要組成之一。葡萄園主大多是封建領主、貴族、宗教領袖(主教),他(她)們不但對土地擁有所有權,而且對土地上的勞作者擁有支配權,甚至人身支配權力。葡萄農不僅僅是職業,還是身份-社會地位、階層的標志。葡萄園主按當時的習俗在女兒出嫁時,往往把葡萄園作為嫁妝之一贈給女兒,不只是土地,還連同土地上的雇農。這種婚俗一直持續到十九世紀法國大革命之后才逐漸改變。
我搜集一些這方面的資料供酒友做為談資。

  首先從波爾多幾大酒莊說起-列波爾多五大酒莊之首的拉菲園(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1670年,杰克•塞古(Jacques de seque)家族獲得這塊土地開始種植釀酒葡萄。1677年,杰克•塞古的母親從娘家繼承了拉圖園(Chateau Latour),同時杰克•塞古還收購了木桐園(Chateau Mouton),成為十九世紀后評級中的三大頂級園的主人。可惜杰克•塞古家族沒有看到這一天的到來。1784年,家族莊園拍賣易主。

  波爾多梅多克二級特等園-皮瓊•龍格維里•拉蘭伯爵酒莊,貝納•皮瓊伯爵家族從十四世紀起就成為法國政治家族,法王路易十四的寵臣之一。 1694年,其次女杰克•弗朗克•皮瓊因婚姻關系獲得位于梅多克波依維克村(PAUILLAC)的一塊葡萄園,1855年梅多克地區分級中,被評為二級特等園,此后物業易主,但特等園級別未變,至今仍是百大酒莊之一。

  波爾多梅多克二級特等園-蒙特魯斯(Chateau Montrose),1855年評為二級特等園,座落在梅多克圣•艾特菲村(Saiant–EstepHe),1887年這個酒園由賀斯坦(Hostein)購得,1896年,賀斯坦將酒園贈給女兒,成為路易斯•維多利•夏蒙魯(Louis Victor Charmolue)家族的物業。此園的物業幾經易主,但評級仍列二級特等至今。

  波爾多五大酒之一,奧比昂(Chateau Haut-Brion),位于波爾多格位芙•帕薩克•朗哥蘭(Pessac-Leognan Graves)始建于十四世紀,1529年,龐塔克(Jean de Pontac )娶里邦市(Libourne)市長女兒貝隆(Jeanne de Bellon)為妻,本園作為嫁妝歸入龐塔克家族。今日仍使用的Haut-Brion酒標是龐塔克家族在1550年注冊的,1749年,本園又因婚姻關系傳給了瑪歌酒莊的福敏(de Famd)。200年后,1975年園主,美國金融家族、外交家道格拉斯之女瓊安(Joan)繼承了這份祖業。從1663年法國歷史上著名酒評家薩穆爾• 皮伊的盛贊,到1855年的評為一級特等,1953年格拉芙地區的第一次評級中評為一級,四個世紀之久,品質稱霸不敗,確是了不起。

  波爾多紅酒之王帕丘斯(Petrus )的鄰居,歷史悠久的拉弗爾(Chateau Laflear)堡,因所在的波美候地區未評級,但該園早在1893年就已列為波美候葡萄園的三甲這首。19世紀轉到葛列路家族之手,葛列路•享利 (Greloud henri)去世后,拉弗爾園由享利之弟艾米爾的女兒繼承,即轉到了女婿安迪•羅賓(Andy Robin)名下,安迪•羅賓去世,拉弗爾園轉至他二個女兒名下,1985年,安迪•羅賓的外甥杰克•吉勞德(Jacques Guinaudeau)繼承了拉弗爾園。至今,拉費爾園仍是深得帕丘斯成功秘訣,名列世界百大的酒莊。
現今由波爾多五大酒莊之首的拉菲特園(Chateau Lafite-Rothschild)主人經營之黎凡奇堡酒莊(Chateau L’Evangile)創建于17世紀,1862年,肖伯朗(Chaperon)家族購得該園,肖伯朗去世,其女兒馬達明(Madame)將此園作為嫁妝帶入夫家-杜卡斯家族(Ducasse)。該園每公頃產酒量控制很低,品質上乘,為世人列為世界百大之一。

  波爾多八大酒莊之一,座落在波爾多圣•艾美濃(Saint-Emilion)地區的歐頌酒莊(Chateau Ausone)。創建于18世紀初。18世紀中葉,轉歸卡特納親戚拉法古(Lafargue)家族,1891年,拉法古家族的女兒出嫁,將該園作嫁妝轉入杜波•夏隆(Dubois Challon)家族名下,后來,沃潛(Vauthier)成為杜波•夏隆家的女婿,該園的股份由杜波•夏隆家族,沃潛家族中的亞萊•沃潛(Alain Vauthier)和凱薩琳(Catherine)兄妹各持一半,這又是一樁因婚姻關系繼承的酒園,其酒品質量一直為世間稱道,是世界公認的波爾多八大酒莊之一,多年被列入世界百大葡萄酒莊之中。

  同座落于圣•艾美濃(Suiut-Emillion),并同被評為圣•艾美濃地區第一特等A級(該地區只有兩家A級),與歐頌酒莊齊名的是白馬酒莊(Chateau Cheval Blanc),從1830年開始,成為獨立的葡萄園生產酒。在其歷史上也發生過因婚姻關系,產權轉承故事。1830年,杜卡斯(Ducasse)家族從菲吉(Chateau Figcac)購入16.3公頃的葡萄園,在1832-1838年間三次擴大,成今天的36.8公頃的白馬園。1852年,杜卡斯將該園作為女兒的嫁妝歸到女婿勞斯卡•福庫德之重孫女的丈夫,波爾多大學校長杰克•埃希拉(Jacques Hebrard)擔任。正是這一杜卡斯家族,也曾于十九世紀末從妻子手中得到她的嫁妝-位于龐美洛的黎凡奇(Chateau L’Evangile)園。

  以生產神奇貴腐酒而揚名世界的伊干酒莊(Chateau D’Yquem),其歷史可遠溯1152年,1593年歸當時的波爾多市市長羅杰(Roger de Sanvage)家族名下,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杰弗遜(Thomas Jefferson)在擔任美國駐法國大使時盛贊伊干酒莊的甜白酒,并選購了250瓶1784年的酒,使該酒莊名楊海外。1785年,羅杰家族中最后一個成員約瑟芬(Francoise-Josephine d Sauvage)女士嫁給了薩魯克斯(Louis-Amedee de Lur Saluces),該園成為薩魯克斯家族的財產。直到2003年,最后一個家族成員亞歷山大伯爵(Comte Alexan de LurSaluces )退休。1847,伊干酒莊,首次掌握了利用葡萄貴腐霉菌的技術,釀出神奇的貴腐酒。該園使波爾多蘇甸地區(Santernes-Barzac)為世間稱道。

  同坐落于巴扎克-蘇甸區(Sauternes-Barzac)同是第一級特等的蘇特勞夫人珍藏級酒(Chateau Suduiraut,Cremede Tete-Curee Madame)(1855年官方評為一級特等)。原為巴萊斯•蘇特勞伯爵(Blaise de Suduraut)所建,18世紀末,因婚姻關系歸入杜羅(du Roy)家族。至今列入世界百大葡萄酒之列。

  今日屬于“天下第一酒”羅曼尼-康帝酒莊商社(Societe Civile du Domaiue De La Romanee-Couti)拉•塔希園(La Tache),17世紀中葉與康帝園同屬克倫堡家族,1760年,路易斯•弗朗哥•康帝伯爵以十倍于市場價的天價拍得康帝園,而拉•塔奇園則被勃艮地貴族比威(Joly de Bevy)家族攬入旗下,二園從此分開了。1800年拉•塔奇園被巴恩勒(Nicolais-Ciallau me Basire)家族購得。巴恩勒去世后,其女兒卡萊諾•科希兒(Claire-cecile)繼承本園。卡萊諾•科希兒后來嫁給羅曼尼園(La Romanee)園主里杰•貝奈(Louise Liger-Bedair)將軍,而拉•塔希園也做為嫁妝歸入貝奈將軍家族。140年后,幾經周折,又歸入康帝主希洛希家族。拉•塔希與康帝園又歸同一主人了。是一個女人的婚姻,成就了今日的康帝酒莊商社,也成就了又一個世界百大酒莊。
勃艮地地區夜坡,又一特級園-大街園(La Grande Rue),位于沃恩-羅曼尼村(Vosne Romanee)、夾在著名的羅曼尼•康帝園與拉塔希園中間,酒界聲譽悠久良好,為弗朗哥•拉馬歇(Domaine Francois Lamarche)酒莊獨家所有。這是莊主享利•拉馬歇(Henri Lamarche)在1933年結婚時其太太瑪麗•芭蘭詩(Marie-Blanche)帶來的嫁妝。也是他家第一個葡萄園。享利是個非常“摳門兒”的人,1937年,官方在評定本地區酒園等級時,他認為大街園若晉升特級園會增加稅賦負擔,他因此放棄了這個機會仍維持一級園等級。直到其子繼承父業,于 1991年才被子官方評定為特級園,擠進勃艮地頂級佳釀之列,也就是晉升世界頂級酒之列了。

  勃艮地地區特級園中最早提倡用機械化和新栽培技術培育葡萄的是瓊•葛羅斯(Jean Gros),他所經營的瑞其堡,葛羅斯兄妹園(Richebourg Gros Frer et Soeur)為世人稱道,口碑極佳。他的改良技術也受到沃恩•羅曼尼村人仿效。這個家族的先輩于1830年為迎娶沃恩•羅曼尼村的馬達米•拉圖(Madame Latour)把家安在此村,創建了葛羅斯酒莊。
位于香波洛木西尼鎮(Chambolle-Musigny)的木西尼園,喬治•沃古(Musigny Georges de vogue)

  家族從1450年起,就居住在香波洛木西尼鎮。這個家族的葡萄酒生產一直到一座建于十五世紀的古堡中。據家族文獻記載,1766年,喬治•沃古家族因婚姻關系而獲得7.25公頃的木西尼園,品質一種及得到宮廷貴胄好評,二十世紀勃艮地夜坡評級開始,木西尼園被評為特級園,喬治•沃古伯爵酒莊的木西尼酒源于獨特的自然環境,并歸功于家族傳統。1985年傳到家族后裔唯一女性-伊麗莎白夫人,她延請名師精耕細作,堅持低產量策略,手工采摘,用50 年以上老株所結的葡萄釀成木西尼酒,酒標上會印上“老樹精釀(Vieilles Vignes)”的字樣。
位于阿爾薩斯地區杰貝沙爾園(ClosJebsal)有一個生產優質干白葡萄酒的酒莊,名叫珍德漢貝酒莊(Domaine Zind-Hambrecht),是由阿爾薩斯地區最早(1620年)從事葡萄酒事業的家族后人,萊歐納德•漢貝(Leonacd Hambrecht)與妻子蓋蕓•珍德(Genvieve Zind)于1959年創立,該酒莊在阿爾薩斯地區有8個以上的在法國都算得上最好的葡萄園,這些園都是由兩夫婦原來各自擁有的珍德園(Zind)和漢貝園(Hambrecht)合并而成,總面積40公頃。其中杰貝沙爾園面積只有1.3公頃。每次只生產800瓶,品質優異,當然價格也貴了。

  占法國外銷香檳酒三成的香檳酒第一酒廠-酪悅香檳酒莊(Moet et Chandon)的200多年歷史,有過兩次聯姻關系促進了酒莊的進步和發展。第一次發生在十八世紀,拿破侖一世時代,十五世紀的法國貴族瓊•酪悅(Jean Moet)和尼古拉斯(Nicolas)開始,創建家族釀酒業。十八世紀初,家族成員克勞得•酪悅(Clnad Moet)建立香檳廠,其孫瓊•雷姆•酪悅(Jean-Remy Moet)年青時與拿破侖將軍交往密切,其生產的香檳酒也成為拿破侖將軍的最愛,既是后來的帝國皇帝拿破侖一世。瓊•雷姆•酪悅去世,他的兒子維克多•酪悅(Victor Moet)和女婿香檳(P.G.Chandon)繼承了他的遺產,酒廠的名字由兩個繼承人的名字改為酪悅香檳酒莊(Moet et Chandon)。第二次聯姻故事發生在1927年。當地美恩耶葡萄園(Mercier)莊主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酪悅香檳酒莊的少莊主。并把自己擁有的唐•佩里農注冊商標作為女兒的嫁妝,帶到了酪悅家族中。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始,酪悅香檳酒莊開始在葡萄最好的年份生產唐•佩里農香檳酒,首次上市的年份是 1935年、1936年,首批試銷到紐約100箱一炮打紅,炸開了美國上流社會市場。被譽為“香檳王”的唐•佩里農香檳酒與法國婚俗文化的貢獻不可低估。

  意大利葡萄酒文化歷史比法國更加悠長,甚至可以說是法國酒文化的老師也不為過。至今意大利葡萄酒產量仍是世界第一。據說意大利葡萄園和酒莊有百萬之眾。數量如此之巨,無疑與葡萄酒產業是以小農戶生產方式與大工業生產方式并存的產業模式有關,同時也與產業模式背后的土地制度有關。與法國一樣,這種財產-土地制度中的流轉繼承制度也與婚俗習慣有關。
2005年,《葡萄酒觀察》雜志了發表了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12種紅葡萄酒。比昂狄•山蒂珍藏酒是意大利唯一入選的紅酒。正是這款酒的釀造者-比昂狄•山蒂園(Biondi Santi)也有一樁聯姻故事促進了酒園的發展。

  該園位于意大利托斯卡那州蒙塔齊諾地區(Montalcion Tuscany)歷史名城佛羅倫薩(Florence)附近。十九世紀初,山蒂家族(Santi)在此開辟葡萄園釀酒。1840年,老山蒂把女兒卡特里萊 •山蒂(Caterina Santi)嫁給鄰園比昂狄(Biondi)家族的少莊主,并將一塊各為樂楚斯(Lechiuse)的葡萄園作為嫁妝帶給了比昂狄家族。婚后,比昂狄家族將兩個葡萄園合并為比昂狄•山蒂園。1986年,這個家族的女性后裔菲里拉(Fiorella)去世,酒園由她的女兒和女婿自己經營。一次聯姻造就了一間歷史名莊,百年后仍影響著葡萄酒界。
  
  以上資料大都來自著名企業家、紅酒收藏家熊建明先生的《世界百大珍稀葡萄酒鑒賞》一書,很值得酒友們看一看。
從上述十七家各園歷史中,我們看到法國等歐洲國家,幾百年來為保障葡萄園的長遠發展,是以婚俗來補充土地流轉繼承的財產私有制度的,它有力地保證了葡萄園所有權和經營權在家族中的延續,從而保證了產業的發展。
我日前還看不到那個時代關于土地繼承的其他資料,留待以后再尋找,并望有興趣的酒友同行。